第十一章“講老實話,是老實人”——毛澤東與華國鋒
『保持原貌,華國鋒為韶山毛澤東陳列館建設盡心盡力』
毛澤東乘車途經岳陽,想去華國鋒蹲點的毛田看看。毛澤東笑著對華國鋒說:“我坐牛車去也行呵!”
1951年初,華國鋒調到湘潭縣委擔任縣委書記。1952年底,被提升為中共湘潭地委副書記兼行署專員。1954年擔任了中共湘潭地委書記,1960年任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不管職務如何變化,他都非常關心韶山的發展,經常去韶山指導工作。
到湘潭工作后,華國鋒除了支持韶山的工業和農業建設外,他以對黨和毛澤東的忠誠,意識到對毛澤東故居保存、修復、整理和保護的重要性。他鄭重地指示說:“沒有共產黨就
沒有中國革命的成功,湘潭的一草一木都是革命的見證,都是主席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文獻。我們今天保護好毛主席的故居就是對黨、對人民、對革命的高度負責。以后,這里不僅要成為毛主席生活、戰斗過的地方的紀念館,也要成為中國革命的紀念館。”這正合毛澤東的意思。
但是,怎樣才能保護好毛澤東的故居以及其他相關的紀念地,做到既符合歷史實際,又相對節省資金,還不妨礙群眾生活,達到各方都滿意、尤其是毛澤東也滿意的程度,這是一個很難的任務。
毛澤東是堅決反對興師動眾、大興土木的。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聽說長沙地委和湘潭縣委計劃在韶山建筑一所房屋代替他的故居,并修一條公路通往這里,曾特地致信黃克誠等湖南地方領導:“如果屬實,請令他們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響。”湖南方面接到信后,停止了新建房屋的行動。
此時的華國鋒雖然還沒有到湘潭工作,但作為湖南的一名地方領導,他當然知道這件事情。所以,他在工作中明確要求:一是要盡最大努力恢復毛澤東故居的原貌;二是韶山的宣傳,不能弄虛作假,一定要真實準確。
華國鋒的工作顯然是十分有成效的。1959年,毛澤東回到韶山,對故居基本恢復原貌并擺設有不少原物大為吃驚。
當他看到堂屋中的神龕還在,并擺有祖宗牌位,風趣地對隨行的工作人員說:“這是我小時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呢!”
看到小時候用過的水缸、水桶、碗柜等雜物還在原位擺放著時,他滿意地說:“哦,這些東西還保存了!”
看到自己和兩個弟弟與母親的合影時,他更是高興:“這是從哪里拱出來的呀?”
……
原貌、原景、原物,勾起了毛澤東對青少年時代的回憶和對父母、弟妹與各位親友的回憶;隨口而出的這些簡單的向話,更是流露出他全保存、搜集、復制這些原物的鄉親和同志們的感激!
感慨之余,毛澤東欣然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詩: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毛澤東回韶山之后,隨著全國人民和國際友人參觀的日益增多,韶山在毛澤東故居附近的南岸建立了一個臨時陳列館,專門陳列毛澤東早期的生平事跡。由于臨時陳列館影響了南岸原住戶的生活,于是,毛澤東生平事跡的陳列只能轉移于韶山學校、文化館等地。
華國鋒了解這一情況后,多次說:“韶山是毛主席家鄉,是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陣地,應該建立一個很好的毛澤東陳列館。”但是中央沒有批文,誰敢拍板?即使中央有這個意向,毛澤東本人會不會同意呢?盡管如此,華國鋒一直沒有放棄努力。在1963年中南局工作會議上,華國鋒專門向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匯報了有關建立韶山毛澤東陳列館的想法。陶鑄當即表示贊同。
華國鋒一回湖南,立即在湖南省文化局掛起了“毛澤東舊居陳列館籌建辦公室”的牌子,并定下了毛澤東陳列館六字“辦館方針”:莊嚴、樸實、美觀。不久,經中共中央同意,擇定距毛澤東故居約1里地的引鳳山下為館址。
1964年5月10日,韶山毛澤東陳列館破土動工,華國鋒親自主持奠基。爾后,他調動全省力量來支援這項工程建設。陳列館創造性地把湖南鄉間農舍格調同蘇州園林風格相結合,集莊嚴、樸素、美觀于一體,是博物館建設的經典之作。不僅如此陳列館從動工到落成,僅用100天,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奇跡。10月1日,在韶山毛澤東陳列館開館儀式上,華國鋒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韶山毛澤東陳列館最初只有三個陳列室,華國鋒深感不足,他多次要求陳列館出省搜集文物。在找到毛澤東弟弟毛澤覃、堂妹毛澤建的照片后,為了確認照片的真實性,華國鋒親自將照片送到北京,請毛澤東過目。
看著這些為了革命而犧牲的親人,毛澤東的內心難以平靜!他仔細地辨認了照片,認為很可靠,并詢問了照片的來歷,還在照片的背面批了兩句話:原件退還,洗一套送我。他還指示華國鋒,給總理看一看。
華國鋒回到湖南后,對韶山毛澤東陳列館館長說:“這是無價之寶。你們趕快將照片洗出來,送一套給毛主席。”不久,華國鋒帶著沖洗出來的照片再上北京,將照片親自交到毛澤東手中。陳列館的資料搜集在華國鋒的直接領導下,越來越順利,材料越來越多。想不到毛澤東第二次回韶山,陳列館的工作卻遭到毛澤東的批評。他對華國鋒說:“不要光宣傳我一家,韶山有很多烈士,要多宣傳他們。”
毛澤東的意見,立即引起了華國鋒的重新思考。毛澤東離開韶山后,華國鋒立即與韶山歷史資料和陳列館的同志一起進行研究,提出可行的意見:“我們要很好地落實毛主席的指示,多收集一些韶山黨支部的情況,把宣傳毛主席的革命一家與宣傳韶山烈士結合起來。”大家馬上開展新的資料收集工作,不久推出了韶山黨支部五位烈士的陳列。
“文化大革命”中,韶山毛澤東陳列館也受到一個又一個的考驗。陳列文物真假甄別、陳列館的建筑風格和館址,也受到一系列挑戰。陳列館是1964年在陶鑄的贊同和支持下建立的,陶鑄被打倒后,建筑風紛首先受到“造反派”的非議,說繼續保持陶鑄插手的原建筑風格有損戶毛澤東的偉大形象,要重新建造韶山毛澤東陳列館。
重新建造毛澤東陳列館的要求,也得到韶山、湖南乃至北京不少人的贊同。原因是從韶山的實際出發,“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來韶山瞻仰毛澤東故居的人日平均萬人以上,最多時可達6萬人。初建時的2000多平方米是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不少人認為,韶山要重新建立一個1.5萬平方米的大陳列館,而且要建成第一流的高樓大廈,以表達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這些人四處打報告,要求上級審批,甚至還選好了館址。他們認為要建立毛澤東新陳列館是對毛主席無限忠心和無!熱愛的行動,誰敢阻止?
華國鋒了解真實情況后,憂心如焚。他從內心感到重建毛澤東陳列館的意見是不可取的。對毛主席的感情不是靠建一個陳列館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要真正理解和銘記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對中國人民的感情。所以,“忠不忠”,建立新的毛澤東陳列館不是關鍵。對這些從形式上看問題的人,華國鋒也沒有簡單地扣帽子。
1969年初,華國鋒直接請示周恩來總理“錦囊妙計”,周總理笑著問:“湖南的意見怎樣呀?你個人的看法呢?”
華國鋒謹慎地回答:“當然聽中央的。不過我個人認為,以不重建為好,擴建當然事不宜遲。”
周總理也不贊成重建,同意華國鋒以擴建陳列館來適合形勢發展需要的建議。在周恩來的支持下,華國鋒否定了重建毛澤東陳列館的意見,決定擴建陳列館。
在擴建中,華國鋒強調一定要保持原貌,反對搞高、大、洋。他反復說:“韶山毛澤東陳列館擴建是對的,不大動是對的。人民群眾到韶山來參觀,主要是學習毛主席的偉大革命實踐,不是來看高、大、洋的房子。要注意保持韶山原貌。
華國鋒還解釋了“韶山原貌”:毛主席1959年6月回韶山,他看到的就是韶山原貌。毛主席有兩句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就是韶山的原貌。”他告誡大家說,人民來瞻仰韶山,是來學習和了解毛主席在過去什么樣一個地方成長為一個偉人的,只有永久性地保持韶山“千重浪“的樣子,才能讓人們認識生養毛主席的家鄉。
為了證明毛主席講的韶山原貌的準確性,華國鋒還舉了個例子:毛主席1965年重上井岡山,看到井岡山四處搞建設,下山后批評說:“面貌皆非,以后我不再來了。”華國鋒多次對韶山的同志說,我們不能重蹈井岡山的覆轍。
在擴建中,引鳳山上有棵大樹按原計劃必須砍掉,華國鋒聽說后,親自到實地查看,建議把樹圈在陳列館的天井中,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貌,又增添了陳列館內的自然風光獲氣一舉多得。
韶山毛澤東陳列館的建設,凝聚著華國鋒的心血二體現了華國書對毛澤東的熱愛。在華國鋒的領導下,陳列館的建設既樸實無華,又能多充分展示毛澤東及其家人、還有韶山許多革命先烈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保持韶山原貌,是華國鋒領導擴建毛澤東陳列館的成功之舉,深得已澤東的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