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6月,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在常德召開“湖南省第二屆農業科學技術大會”。為配合大會召開,會前籌辦了專題展覽。在黔陽地區的展室里,介紹水稻雄性不育試驗項目的內容被安排在展板中頭版頭條的位置,旁邊還有實物展示,擺放著水稻雄性不育的禾苗。大會的頭一天,當時的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要負責人華國鋒,仔細地觀看了雜交水稻研究展覽,聽取了匯報。第二天會議正式開始時,華國鋒同志還破例把我請到主席臺上,在他身邊就座,并讓我發言。會上,他還給我們研究小組頒發了獎狀。這真是雪中送炭,使得孤獨前行的我們,在一片陰霾中感到了巨大的力量。當時,我心里既欣慰又不安,因為當時的科研工作進展并不順利。我向會議代表介紹的實際情況,也說明了存在的技術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難度,表示有些愧對大家的期望。
華國鋒同志聽完我發言后,充分肯定了前期艱難探索的階段性成果,指示要把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拿到群眾中去搞,并要求有關地市和部門大力支持。我聽后受到極大鼓舞,也更堅定了攻克難關的決心和信心。他還和我交談,對于科學研究,他是個外行。但知道,農業生產要發展,就得依靠農業科學的進步;而農業科學的進步,離開農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果的。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人,支持和幫助我們的科研項目,是他的天職。
大會最后決定,將雜交水稻研究列為全省協作項目。……
一闖三系配套關
……在這個關鍵時刻,已在國務院任副總理的華國鋒同志批示,把雜交水稻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組織全國力量協作攻關。……
第四章 大推廣 大增產 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為了爭取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1975年年末,陳洪新帶隊,我們上北京,想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匯報雜交水稻在湖南的發展以及向全國推廣的建議。12月22日,華國鋒專門安排分管農業的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農業部部長沙風、常務副部長楊立功聽取我們的匯報。在中南海小會議室,華國鋒認真聽取匯報2個小時,不時提出問題并做記錄。然后,對雜交水稻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并認為向全國推廣雜交稻碰到了困難,農時不等人,要立刻解決。他還有針對性地強調指出:“對雜交水稻一定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同時又要扎扎實實地推進,要領導重視,培訓骨干,全面布局,抓好重點,搞好樣板,總結經驗,以點帶面,迅速推廣。”他當即拍板:第一,中央拿出150萬元人民幣和800萬斤糧食指標支持雜交水稻推廣,其中120萬元給湖南作為調出種子的補償;30萬元購買15部解放牌汽車,裝備一個車隊,運輸“南繁”種子。第二,由農業部主持立即在廣州召開南方13省(區)雜交水稻生產會議,部署加速推廣雜交水稻。隨后于1976年1月,全國首屆雜交水稻生產會議在廣州召開,有南方13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廳長、農科院院長和少數雜交水稻科研骨干參加,會議商定和落實了全國大推廣的第一年繁殖、制種、示范栽培的生產計劃。
雜交水稻,從此以世界良種推廣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在中國大地上迅速推開。1975年南方省(區)種植面積是370多公頃,1976年則一下子躍升到13.87萬公頃,繼而于1977年迅猛擴大到210萬公頃,到1991年已達到1760萬公頃。截止2006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3.76億公頃,共增產稻谷5200多億公斤。
第九章 問答錄 榮譽與感恩
辛:您認為您最想感恩的人是誰?
袁:我不會忘記每一個幫助過雜交水稻事業的人。……
20世紀70年代初,正值我們雜交水稻研究小組攻關的時候。記得是1970年6月,湖南省第二屆農業科學技術大會召開,時任湖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的華國鋒同志特意把我請到會議的主席臺上,坐在他的身邊,并要我在大會上發言。我向參會代表介紹了雜交水稻科研的實際情況,同時也說明了存在的技術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并表示有些愧對省領導和大家的期望。華國鋒同志說,不要怕困難,希望能夠繼續研究下去,盡快把它搞成功。這無疑是對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莫大的支持,我覺得工作還沒有做出像樣的成績就得到這樣的重視,很受鼓舞,表示一定要把雜交水稻科研工作堅持下去。他一直對雜交水稻研究懷著極大地關切,并曾明確要求有關地市和部門積極配合我們研究小組開展科研。1975年,華國鋒同志已調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此時,雜交水稻三系配套已經成功,試種示范效果顯著。為了推動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他親自部署雜交水稻的種子生產,促進雜交水稻的推廣。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而且發展迅速。這些往事使我感慨萬分,華國鋒同志無論是在湖南還是在中央主持工作期間,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和發展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如果沒有華國鋒同志的支持,當時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速度不會那么快的。
很多年過去了,我始終懷著對華老的感念之情。我認為雜交水稻有今日的輝煌,華老起了很重要的領導作用。2006年6月,我有機會專程去華老的寓所看望他。當我們走進華老的會客廳時,就見他從沙發上站起來,笑盈盈地伸出雙手,帶著濃厚的家鄉口音說:“袁隆平同志,全國人民感謝你啊。”我也快步迎向前,緊緊握著華老的雙手,感動地說:“感謝華老的支持!”他始終握著我的手,傾心長談,對雜交水稻的關注仍和從前一樣。談話中,他堅信中國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將獲得更大更快的發展。在會見結束時,華老還為我親筆題寫了“貴在創新”四個字。他已經去世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還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貴在創新”的題字,就掛在我辦公室里,使人倍感親切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