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以南,“半個世紀搞到畝產兩千斤行不行呀?”毛主席二十一年前提出的這個農業高產的設想,今天正在蘇州地區,卓有成效地實踐。蘇州認真學習大寨的根本經驗,因地制宜,走出一條農業高產的道路,方向對頭,方法得當,只要堅持不懈地干下去,全地區畝產一噸糧的目標,大有早日實現的希望。
從一九七○年北方地區農業會議以來,每人只有一畝耕地的蘇州地區,持續高產穩產,平均每年給國家貢獻糧食二十二億六千萬斤,超過國家征購指標三億多斤,相當于解放初期全地區的全年糧食總產量。即使在遇到嚴重自然災害的一九七七年,仍然如數完成了國家的糧食征購任務,社員收入保持了過去一般豐收年的水平。蘇州的出色成就令人鼓舞,他們高速度發展農業的經驗具有普遍意義。特別是自然條件類似的廣大南方地區,很有必要參照蘇州的經驗,聯系本地區的實際,認真地想一想、議一議。
南方地區的農業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十三個省、市、自治區的糧食作物產量,一般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半數以上;全國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百分之九十五在南方,其它農副產品更為豐富多樣。解放以來,南方的農業生產有很大增長,杭嘉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川西壩子、洞庭湖濱和鄱陽湖濱等地區,都向國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糧、棉和其他農副產品。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幫”的破壞,近七、八年來,農業生產發展不快,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產量,平均每年只增長百分之二點三,有些地區出現了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局面。農業發展速度很不平衡,江蘇、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發展得快些,有的省區發展得慢些,差距相當大。差距大,表明潛力大。怎樣以蘇州地區持續高產穩產的經驗為借鑒,認真總結本地的經驗,因地制宜,出好點子,發掘潛力,縮短差距,這是南方地區加快農業發展速度的重要課題。
為什么蘇州地區能走在全國農業高產的前列?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農田基本建設搞得好。從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以來,他們真正把它當作一項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來辦,踏踏實實大干三年,見了成效。黨中央最近在轉發湖南湘鄉縣委關于減輕農民負擔的經驗的重要批語中指出:“農業要高速度發展,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可”。有了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工程,才可以大大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農業機械化、科學種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創造條件,才可以在有限的耕地上拿到更高的產量。
我國南方的濱湖沿江地區,有精耕細作的傳統,有高產穩產的經驗。在向四個現代化全面進軍的今天,要認真吸取和推廣別的地區行之有效的好經驗,要學習和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更要善于保持和發揚我們自己的好傳統、好經驗,按照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徹底改造小農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山河舊貌,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的生產條件。否則,社會主義大農業的穩固基礎就建立不起來。
有些地方多年來不搞農田基本建設,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敢從實際出發改變生產條件,這樣,就擺脫不了那種“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的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更談不上農業高速度發展,勢必拖四個現代化的后腿。我們必須認識,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但對北方地區是完全必要的,對人多地少、產量較高的南方地區同樣是非搞不可的。
當然,南方與北方的情況不同,南方各地的情況也互有差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中心內容是什么,主攻方向在哪里?一定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來確定。要經過調查研究,做大量的艱苦工作,制定出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規劃。有了正確的規劃,才能有主動權。南方地區復種指數高,作物茬口緊,尤其要注意妥善處理當年生產與長遠建設的關系。搞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在戰略上,要解放思想,站得高,看得遠,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在戰術上,要精心籌劃,量力而行,分期實施,做到治一塊成一塊,治一方成一方。必須堅持當年受益,當年增產,做到建設和生產兩不誤,以建設促生產,以生產保建設。
落實黨的政策,是關系農田基本建設成敗的關鍵。我們必須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地執行各項有關政策,千萬不可粗心大意。農田基本建設牽涉千家萬戶的利益,政策執行得好,真正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人心齊,泰山移”,就能創造出人間奇跡;反之,就會挫傷群眾的積極性。有的地方,表面上千軍萬馬,實際上拖拖沓沓,勞民傷財,事倍功半,這樣的教訓難道還少嗎?蘇州地區堅持自力更生,組織協作時,既發揚共產主義風格,又認真執行合理負擔,自愿互利的政策,農田基本建設搞得又快又好。如果搞“一平二調”,增加生產隊和社員的不合理負擔,群眾的熱情就不可能持久。我們要記取歷史的教訓,百倍愛護群眾的積極性,切不可重犯“一平二調”的錯誤。非受益社隊出工參加農田基本建設,不能讓生產隊貼錢補糧,還要給予適當報酬。對于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工程,國家和地方要給予適當補助。農田基本建設的資金和物資從哪里來?完全靠國家的投資不行,主要靠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力”在哪兒?就在群眾之中。蘇州地區依靠群眾的力量,大辦社隊企業,發展多種經營,實行農業、副業、工業綜合發展,為農田基本建設開辟了主要的資金來源,也解決了建設需要的物資、機械和技術人才培養等問題。我國南方地區勞動力多、資源豐富,有發展社隊企業和多種經營的優越條件。
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單一經營糧食生產,僅僅依靠有限的農業積累,很難有力量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也不可能顯著地改善社員的生活。只有站在自力更生的基點上,充分利用本地的有利條件,使社隊企業和多種經營有一個大的發展,才能做到這一點。黨委要加強對社隊企業和多種經營的領導,有關部門要大力加以支持,幫助他們把產、供、銷逐步納入國家計劃。
蘇州地區的出色成就,是在斗爭中取得的。在“四害”橫行的年月,他們在江蘇省委的領導和支持下,不怕壓,不信邪,緊緊依靠群眾,排除“四人幫”的嚴重干擾和破壞,堅決執行華國鋒同志在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提出的大辦農業的任務,認真學大寨不動搖,堅持農村基本路線教育不動搖,堅持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不動搖。我們要學習這種革命精神,在開展農田基本建設中,深入揭批“四人幫”,清除其流毒,恢復和發揚黨的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傳統作風。各級黨委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工作方法、領導藝術上求得一個顯著的進步,這是辦好農田基本建設這項偉大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證。
從蘇州看南方,我們對南方地區,特別是那些條件同蘇州地區大體相同、甚至還要好的地區,寄予殷切的期望。從蘇州看全國,我們對農業高速度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我國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堅決按照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指示辦,認真總結本地區二十八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堅決貫徹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把七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我們就一定能夠把我國逐步建設成為農業高產國家。
(選自1978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