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樣浩大、艱巨的工程,卻幾乎完全是靠十萬民工镢挖肩挑,從1965年7月到1966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的,因而在水利界有“北有紅旗渠,南有韶山灌區”之說。提起韶山灌區的建設,人們不會忘記當年工程的指揮長兼政委華國鋒。
被譽為“湘中大地血脈”的韶山灌區,灌溉著韶山、寧鄉、湘潭、湘鄉、雙峰、岳麓和雨湖7個縣市區約2500平方公里流域內的百萬畝農田,兼具工業供水、發電、防洪排澇、航運、養殖等綜合經濟功能,是迄今為止湖南省最大的飲水灌溉工程。灌區干渠總長240公里,支渠230條,總長1600公里,斗渠298條,通過9處共長4847米的隧洞和26處總長6243米的渡槽將120多處水庫、5.29萬多口山塘連為一體,形成了一道道氣勢恢宏的“人工天河”。
『向旱魔宣戰』
湖南是一個旱澇災害頻發的省份。歷史上,旱澇災害往往交替爆發,釀成無數人間慘劇。據歷史記載,位于湘中的漣水兩岸,從1644年到1949年的305年間,曾發生過31次大規模旱災,平均每十年就有一次。
1934年那場先澇后旱的災害,十幾年后仍讓湖南人刻骨銘心。那年5月,暴雨引起漣水暴漲,漣水兩岸的農田幾乎被全部淹沒,牲畜被河水卷走,房屋大片倒塌,許多人家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然而大水退去不久,緊接著又是連續48天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絕望的人們被迫背井離鄉,外出逃荒。高溫加上饑餓,災民大批染病,倒斃者不絕于途,慘不忍睹。
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省把興修水利納上了議事日程。由于條件所限,雖然興建了一批小水庫、塘壩、堤壩等小型水利設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業生產用水的矛盾,但對旱澇災害的防御作用十分有限。
1958年,在聲聲高歌“大躍進”的背景下,位于漣水中下游的水府廟灌區工程倉促上馬。由于缺乏調查研究,盲目決策,結果是僅僅完成了砌石引水壩170米和船閘的一閘首并間斷地開挖了部分渠段,加之財力困難等原因,工程于1960年被迫下馬。
到了1964年,隨著全省乃至全國經濟形勢的好轉,徹底解決湘中地區缺水矛盾又一次提上了議事日程。中共湖南省委向國務院作了專題匯報,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由于灌區工程的主體在韶山附近,韶山又是毛澤東主席的家鄉,這一工程被命名為“韶山灌區”工程。
經過近一年的精心調研和細致籌備,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即后來的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全省發布《關于修建韶山灌區工程的決定》。《決定》指出:“湘鄉、湘潭和寧鄉三縣的三角地帶,絕大部分是丘陵地區,過去經常遭受旱澇威脅。1958年在漣水上游修建了水府廟水庫,由于渠道未建,只能發電,不能灌溉,水利問題自然得不到根本解決。1964年三縣同時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變化,他們積極要求修好漣水渠道,徹底解決水利問題,加速發展農業生產、改變面貌。為了滿足群眾的要求,省委、省人委特決定修建漣水渠道。一、漣水渠道流經的湘鄉、湘潭、寧鄉三縣,正處在韶山周圍,特將漣水渠道命名為‘韶山灌區’。二、成立湖南省韶山灌區工程指揮部,由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華國鋒擔任指揮長兼政委……”
此前,工程指揮部領導班子已組建完成。除時年44歲的華國鋒擔綱指揮長兼政委之外,王治國、史杰、劉喆、張鶴亭(兼副政委)、賈鏞出任副指揮長,邵陽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文波擔任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指揮部下設辦公室、組織、宣傳、保衛、民運、工程、綠化、財務、器材、衛生、三通辦等職能部門。
30多年后,華國鋒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了自己受命擔任韶山灌區工程指揮長時的情況:“當時,我任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常務副省長。因省長程潛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太好,省政府日常工作的擔子便落在我的肩上。當時省委決定修韶山灌區,把毛主席和劉少奇主席的家鄉建設得更好,就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要修好這項當時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擔子是很重的,需要一個作風扎實,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都非常強的同志來挑這副擔子,于是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同志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決定由我擔任工程指揮長。當然,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省委決定發布之后,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起來,邵陽、湘潭、益陽三個地區在幾天時間里很快動員了十萬民工。1965年7月1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委在湘鄉縣城郊的新坳上舉行了隆重的韶山灌區工程開工典禮,一場湖南水利史上的大仗、硬仗打響了。
『“奇跡人間創”』
建國以后,華國鋒歷任中共湖南湘陰、湘潭縣委書記,湘潭行政公署專員、湘潭地委書記等職。長期擔任基層領導職務的經歷,使他養成了善于深入群眾、善于調查研究、扎實務實的工作作風。
接任工程指揮長伊始,華國鋒連續徒步穿行于各施工現場,召集有關單位負責人、工程技術人員以及當地群眾代表座談,解決工程施工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緊接著,他又召集省屬有關廳局和部門負責人召開多場協調會,籌措工程急用的建筑用材和機械設備,調集各縣干部,動員各方力量支持參與灌區工程的建設。在華國鋒的直接指揮下,整個工程按計劃順利而迅速地推進。
在10個月的建設工期中,華國鋒殫精竭慮,不敢有絲毫懈怠。在工程建設者們的印象中,華國鋒總是在關鍵時刻來到工地,解決施工過程中的難題。
1965年秋,湘鄉縣洙津渡渡槽工地上,一個個槽墩掘地而起,一組組跨河拱梁橫亙于漣水之上,一座座A型排架也立了起來,渡槽升高工程的第一節槽身就要開始吊裝了。就在這節骨眼上,一個大大的難題擺在了建設者們的面前:工地上只有承重30噸的吊車,可每節槽身卻有125噸重。怎么辦?華國鋒得知這一緊急情況,立即帶著指揮部的同志趕到現場。在聽取了技術人員的意見后,他決定成立由技術員、工人和領導干部組成的“三結合”小組,自己試制吊車。
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在有限的時間里試制吊車,困難可想而知。他們因陋就簡,用木板、鐵皮做了一個吊裝模型。通過模型,他們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改進,一次次完善。期間,他們不僅通過模擬練了兵,而且發現和解決了不少問題。試驗由室內搬到室外,由室外搬到工地,由小模型試驗擴大到大小和125噸槽身相同的木框試吊練兵。當再也想不出更加接近真實吊裝過程的試吊辦法時,他們干脆就把第一跨槽身的吊裝變為試吊。試吊前,他們對每根鋼絲繩、每個滑輪、每個接頭以及電氣傳動部分都進行了一絲不茍的認真檢查。就這樣,經過上百次試驗,華國鋒最終拍板決定,就用工地上的幾臺30噸的吊車和兩臺5噸拉力的卷揚機,再加上“三結合”小組用土辦法設計制造的“龍門扒桿”,去吊125噸的龐然大物。
這樣簡單的設備,能不能將125噸重的水泥預制件吊上拱梁,大家心里都沒有十足的把握。正式起吊那天,華國鋒親臨現場。經過各環節細心檢查和多次荷重檢查后,125噸重的巨大槽身終于順利起吊到指定位置,安全定位。
125噸槽身吊裝的成功,為洙津渡渡槽搶在洪水季節到來之前建成贏得了時間,也為水利工程建設中渡槽的施工和吊裝積累了寶貴經驗。
位于湘潭、寧鄉兩縣交界處的皂林沖隧洞是韶山灌區左干渠的咽喉工程,全長996米,設計要求通過流量11.5立方米每秒,通航10噸位的木船。由于隧洞的開挖線正處在石灰巖土石交雜相接的地層,地質情況十分復雜,是整個灌區工程中有名的難工險段。
為了及早打通隧洞,保證第二年3月全線通水,施工隊除在進出口采取明切外,還特地開挖了兩個60多米長的斜井和一個30多米深的豎井。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施工,斜井、豎井都已到達主洞,民工們又以沖天的干勁分8個工作面向隧洞展開全面進攻。正當大家干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一號斜井忽然發生了大面積塌方。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工程技術人員提出人命關天,為安全起見,最好還是改道的意見。但如果改道,一號斜井肯定要報廢,二號、三號斜井也可能保不住,這樣一來,不僅工地上幾百人幾個月的辛勤付出和國家大量資材將會付諸東流,還必然要打亂第二年3月全線通水的計劃,影響到整個灌區工程的如期完成。改道還是不改道,工地負責人緊急請示了灌區工程指揮部。第二天一大早,華國鋒就來到了皂林沖隧洞工地。
在冒著危險實地察看了危機四伏的一號斜井后,華國鋒立即召開了由工地干部、技術人員和民工骨干參加的座談會,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一位有經驗的老民工大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據我們在洞內觀察,壓力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斜井和隧洞交接的丁字廳,只要能突破這個難關,問題就基本解決了。我們可以先從二、三號工作面入手,那兩個工作面都已經打進去好幾米深了,而且壓力不大,如果先把那兩個工作面打上一米以上的雙層鋼筋混凝土,那么二、三號工作面就承受了一定的壓力,然后可以采取步步為營的辦法向工字廳進攻。一般打洞是先挖后撐,我們可以采取先撐后挖,或者邊撐邊挖的辦法,并及時用鋼筋混凝土加固,就可以戰勝塌方的威脅。
聽了這位老民工的話,華國鋒沒有立即做決定。他說,搞技術的考慮問題要仔細一些,要把各種情況都估計到,同時要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民工同志們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做到有勇又有謀。他還建議晚上分工種召開班組會議,充分發動群眾,人人出謀劃策。最終,指揮部作出了不改道的決定。
隨后,排難救井的戰役打響了。技術人員和民工日夜三班,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邊掘進,邊支撐,邊襯砌,一米一米地鞏固陣地,一步一步地擴大戰果,終于如期打通了皂林沖隧道。
不久,韶山灌區指揮部研究決定,把皂林沖隧洞命名為“英雄關”。省委書記張平化親筆題寫了“英雄關”三個大字,并書寫對聯“奇跡人間創,天河地下行”給予激勵。
在韶山灌區工程建設中,諸如洙津渡渡槽試吊、皂林沖隧洞排難救井這樣的難題,華國鋒著實排解了不少。
『鑄灌區精神』
為了把韶山灌區工程建設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樣板工程,華國鋒對工程提出了“三高一低”的總體要求。“三高”就是高標準工程、高標準干部、高標準管理,“一低”就是低生活標準。具體地說,高標準工程要求質量高到修的渠道與圖紙上的一模一樣,就像工廠里按圖紙加工出來的零部件一樣。正因為按這種標準施工,所以灌區的蓄水率達到了90%以上。高標準干部要求帶隊的都是區委書記、公社社長、大隊支書等,這批人后來很多留在灌區做了管理干部。高標準管理要求無論人員還是工程,都必須嚴格按章行事。如,參建民工不僅要自愿報名,還要通過政審;白天勞動,晚上學習。生活低標準,當然吃的管飽,住的就很差了,灌區附近的每家每戶都成了“臨時招待所”,民工們大都借住在此,還有一些民工甚至住在農民家的豬圈里。
除了“三高一低”,自力更生也是韶山灌區工程建設的突出特點。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投入只有4000萬元,其中2500萬元是周恩來總理主持國務院會議通過,由中央財政撥給的。這個工程按常規至少應投入1億元。這中間主要是農民兄弟做出了無私奉獻,民工除了伙食費外,勞動力沒給錢,在生產隊里記工分。受益地方如此,湘鄉縣的壺天、月山、棋梓橋,湘潭縣的青山橋、花石等不受益的地方也是如此。整個干渠工程240公里,除楠竹山一個地段因為要下截25米由省機械化公司作業外,其余全都是民工肩挑手挖完成的。民工們憑著“愚公有移山之志,我們有穿山之志”的豪情,在短短10個月里,劈開了100多座山嶺,填平了90多條峽谷深溝,開鑿了9條隧道,架設了26座渡槽。整個工程土石方量多達3800萬立方米,如果用來筑成一道一米高、一米寬的長堤,總長度比4條湘江連在一起還要長。灌區建成后的干渠和支渠道總長,相當于從北京沿鐵路線到韶山的里程長度。后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被總結為灌區精神。
1966年6月2日,韶山灌區指揮部在洋潭引水大壩工地舉行了隆重的“湖南省韶山灌區工程竣工通水典禮大會”。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中南局書記處書記王首道等親自參加了工程剪彩。各級領導分別為韶山灌區工程的26座渡槽、10處隧洞題名題字。陶鑄題寫了“韶山灌區洋潭引水壩”,譚震林題寫了“飛漣灌萬頃”,王首道題寫了“三江分流”,張平化題寫了“英雄關”,華國鋒題寫了“云湖天河”……作為韶山南大門的銀田渡槽是中外來賓參觀訪問韶山的必經之地,建設者們最想讓毛澤東主席親自題詞。1966年初,毛澤東來到長沙,張平化等省委領導在匯報灌區工程進展情況時,請毛澤東為灌區題詞。毛澤東回答說“要高產才算”。不久,毛澤東再次來長沙,華國鋒、王延春等省委領導再次請毛澤東題詞,因為這時灌區已經發揮作用,他老人家“要高產才算’的要求實現了。沒想到毛澤東沉思片刻說:“現在不寫,靈了再寫。”因此,銀田渡槽修成后11年無題詞。
一直到1977年,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的華國鋒才為銀田渡槽題寫了“韶山銀河”四個大字。
韶山灌區工程傾注了華國鋒極大的心血,因此他對這一工程是“偏愛”的,先后有過4次題詞。早在工程前哨戰的1965年7月,他便題寫了“做出一個符合總路線精神的引水工程的好樣板來”。后來工程竣工,他錄寫了民工快板:“高山頂上修條河,河水嘩嘩笑山坡;昔日從你腳下走,今日從你頭上過”。1977年第三次題詞“韶山銀河”。1996年,韶山灌區通水30周年,華國鋒又題詞“發揮綜合效益,永遠為民造福”致賀。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韶山灌區不僅仍然發揮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且已成為湖南的一張文化名片。■
(該文摘自《黨史縱橫》雜志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