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山里從來不種棉花,只能依靠外地換回。在日寇對交城山根據地實行野蠻經濟封鎖的艱難歲月,廣大群眾多么盼望棉花也能自給啊!
華主任老早就惦記著這件事。他親自找老農作了調查研究了山區土壤和氣候的特點,決定在魯沿村試種抗寒、成熟期短的棉花。一九四四年初春的一天,華主任步行來到魯沿村,找見村長老閻,笑盈盈地問:婦女紡紗織布的情況怎樣?老閻答道:“熱情很高啊!就是棉花供應不足。華主任說:毛主席給咱們的辦法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棉花不足,咱自己種。今年就在你村試種棉花,你看行嗎?老閻爽朗地回答:“行,能種出棉花就太好了!”隨后又為難地說:“眼看開春了,連合適的棉籽也沒有……”這時,華主任不慌不忙地從衣兜里掏出一封信,遞到老閻手中說:我已經聯系好了。臨縣的小日月棉籽適于高寒山區,你趕快派人帶著這封介紹信去取吧。不要耽誤了節令。老閻接過介紹信,興沖沖地走了。
不幾天,棉籽運回來了。經過發動,許多人家都自愿種棉花。華主任教給群眾如何浸種、選地。下種時,華主任來到田間給大家做示范。他高挽褲腿,汗流滿臉,熟練地揮動鋤頭,在松軟的土地上勾了條筆直的壕子,用手指比劃著,告訴大家下種的深度。
初夏,棉苗破土而出,伸展著嫩綠的芽兒。苗兒長大后,華主任手把手地教大家整枝打權,精心管理棉田。盛夏,棵棵棉桃綻出了雪白的棉鈴。秋后,棉花獲得了收成,其中有的畝產皮棉達六、七十斤。魯沿村棉花試種成功了這個經驗在交城山區推廣后,許多村莊的棉花種植都獲得了好收成。
當交城山的棉桃吐出潔白的花絮的時候,當鄉親們在新春佳節穿上新衣裳,并且親手將布匹支援了前線的時候,人們是多么感謝華主任啊!
備 注:該文摘自《山西青年》雜志1978年第2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