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十月下旬,中歐平原秋色已深。秀麗的萊茵河在燦爛的陽光下泛起耀眼的金光。在這種少有的好天氣里,華國鋒總理一行來到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進行正式訪問。
每一次重要人物的訪問,都在波恩人民中引起強烈的反應。但人們認為,華國鋒總理這次訪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一次酒會上,一位德國青年對記者說:“我認為這次訪問的時機從戰略上看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歐洲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受到嚴重的壓力。我們國家由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受到的壓力更加沉重。你們在東方,和我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從這個意義說,我認為你們的總理這次來訪,決不是一次一般的友好訪問。這對我們兩國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西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這樣坦率、明確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但是具有這種認識的人是相當普遍的。今天,在西歐,略有政治頭腦的人都可以感覺到,空氣中的火藥味越來越重。威脅來自何方,人們是清楚的。
“我們兩國之間沒有任何矛盾和糾紛,你們是為尋求友誼與和平而來!”這是訪問期間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也許正是由于這一點,這次訪問中不僅兩國領導人的會談中出現了完全和諧一致的氣氛,而且我們所到之處,也受到群眾的由衷的歡迎。這種來自群眾的熱情,使我們在訪問中深受感動。
華總理一行
華總理一行于
到漢堡之前,德國朋友給我們介紹了不少關于漢堡的情況。他們說,德國北方人的性格和南方不同,他們比較拘謹,感情不外露。但是,不到一天的短短訪問中,漢堡給我們的印象卻是那里的人同樣熱情開朗,對中國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華總理剛一下飛機,漢堡市第一市長漢斯—烏爾里希克洛澤先生就引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來表達漢堡市政府和居民對華總理一行歡迎的心情。
華總理到達漢堡的當天,漢堡的一些報紙都用中文刊登出歡迎的口號。其中《漢堡晨報》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表達漢堡市民對華國鋒總理的歡迎:“東風轉爽,歡迎西來”。這兩句話雖極簡練,卻把漢堡市人民對華總理來訪的興奮心情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在漢堡只停留到中午十二點,華總理一行又登上飛機飛往斯圖加特。在這里一下飛機,中國客人同樣處于德國人民友誼的包圍之中。這天下午華總理一行參觀著名的奔馳汽車廠的總裝車間時,工人從四面八方涌過來,向中國來賓鼓掌歡呼。華總理從參觀車里走出來,走向人群,同工人緊緊握手。這時車間里一片歡騰。
訪問聯邦德國的最后一站是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巴伐利亞山川秀麗,風景優美。它的由藍白兩色組成的州旗,標志著它的美麗的藍天白云和湖光山色。慕尼黑和巴伐利亞人性格熱情、豪放。有人形象地說巴伐利亞人腦袋里有“一把火”。剛到慕尼黑的當天,我們就碰到顯示巴伐利亞性格的一個例子:車站前的歡迎儀式剛結束,給記者們準備的大轎車就開走了,我們幾個“掉隊”的人只好上了后面的一輛小面包車趕向州政府,去采訪將在那里舉行的正式歡迎儀式。時間已經急迫,路上汽車又擁擠。在一處停車時,有兩個德國記者跳上來。其中一位一上車就象一個交通警察一樣擔負起指揮交通的任務。他一路上把手伸出窗外,要求其他汽車不要往前搶,讓我們乘的車先過去。這樣才從汽車的長流中擠出一條路。然后那位記者又指揮司機從人行道上沖進正要關閉的州政府后門,這逗得守門的警察都笑起來。當他跳下車時,另一個德國記者指著他對我們說,“他是個巴伐利亞人!”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慕尼黑城遭到嚴重破壞。戰后,慕尼黑人民才重新把它建設起來。
來到慕尼黑,人們才能更具體地了解戰爭的破壞,了解德國人民要求和平的急切心情。但和平不能乞求。施特勞斯州總理在歡迎宴會上的講話中要求人們注意戰爭的危險,對緩和要有正確理解。這是頗有政治遠見的。
一周訪問時間雖短,但當離開聯邦共和國時,我們感到對德國人民,對他們的憂慮和希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樣,通過華總理的這次訪問,也加深了德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二十八日上午,在動身飛往倫敦幾小時前,我們在慕尼黑附近一個風景優美的湖邊散步,一位德國老太太走到我們面前。當她知道我們是隨同華國鋒總理來訪的中國記者時,高興地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了你們,我們兩國人民……”說到這里她拍了拍心臟的部位。然后又說,“祝你們訪問順利!”
這位老人的真誠表露,使我們深受感動。
(備 注:該文原題為《在聯邦德國的日子里——隨華國鋒總理訪問西德散記》,作者為新華社記者,刊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