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張積極利用國外資金,作為建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
粉碎“四人幫”以后,領導層和群眾中普遍存在著要求加快建設速度,“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把‘四人幫’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的良好愿望,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意見是一致的。1977 年2 月15 日,計委向國務院匯報1977 年經濟方針,提出要調整經濟部署,整頓企業。3 月1 日中央政治局討論時,華國鋒說:今年有調整的意思,但考慮來考慮去,沒有提調整。今年經過努力,要前進,而且為今后三年更好完成五年計劃打基礎。要積極一點,要看到困難,更要看到有利條件、有利因素。
1977 年11 月18 日,計委向中央上報了今后 23 年的設想和“六五”計劃,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經過討論,予以批準。11 月24 日至12 月11 日,全國計劃會議向中央政治局提出了《關于經濟計劃的匯報要點》。這個高指標《匯報要點》的基礎,是1975 年由鄧小平主持,計委擬定并經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的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1976—1985)》。隨后的1976 年,由于政治動蕩和唐山大地震實際上已經降低指標實行。
大規模建設規劃,需要大投資,資金和設備從哪里來?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討論后,得出結論是——利用國際有利形勢,從西方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1978 年2 月,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批準了高指標的《匯報要點》。關于引進,中央政治局一致認為要抓緊時間,加快談判,加大規模。華國鋒說:“引進技術,要老老實實學,學好、用好再改,不要沒有用就想改,結果走彎路。”3 月13 日,討論《關于1978 年引進新技術和進口成套設備計劃的報告》時,華國鋒說: “我國科學技術落后,要很快搞上去,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學習外國的好經驗,非常重要。”“是加快緊急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1978 年3 月,全國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1976 年到1985 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華國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高速度發展國民經濟,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各地區、各部門都要了解國內外的技術發展狀況,制定采用和推廣新技術的計劃和措施,努力學習國內和世界上的先進科學技術,絕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要加強技術交流,反對互相封鎖的資產階級惡劣作風。”在1978 年6 月至 7 月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上,華國鋒又強調了“向國外的一切先進的東西學習”。
經過這些醞釀,中央領導層對有關對外開放的問題,一年時間迅速地完成了三級跳——先是“要不要開放”,然后是“怎么搞對外開放”,最后涉及國內經濟體制“如何適應開放”的問題。這勢必帶動和促使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相應改革,使改革和開放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不同于1970 年代前期第二次對外引進時期的新的時代特征。
文革中,黨和國家主要領導層十分不穩定,除了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訪問過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和聯合國外,沒有其他主要領導人出國訪問。1978 年起,由于對外開放的需要,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走出國門。這一年,出訪的領導人僅副總理和副委員長以上的就有12 位,先后出訪20 次,訪問的國家達51 個。華國鋒出訪了法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英國和意大利等西歐國家和日本。這些出訪不但改善了我國的對外關系,而且對當時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有了比較直接和全面的了解,親身感受到我國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
1978 年6 月1 日,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聽取和討論以上海市委書記林乎加為團長的赴日本經濟代表團的匯報。匯報總結了日本經濟在一二十年間取得飛躍進展的經驗,關鍵是三條:第一,大膽引進新技術,把世界上的先進東西拿到自己手上。第二,充分利用國外資金。第三,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和科學研究,培養科技人才。報告指出:這三條經驗,我們也可以運用。這是第一次把運用國外資金的問題提到中央最高層,但仍然不敢說直接借貸,而是提出引進設備技術項目的條件,“基本上是出了產品還錢”。
6 月3 日,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繼續聽取和討論計委副主任段云為團長的赴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的匯報。匯報指出,設想經過三五年的努力,把寶安和珠海“建設成為具有相當水平的工農業結合的生產基地和對外加工基地,建設成為吸收港澳游客的游覽區,使其成為新型的邊防城市”。
6 月22 日,華國鋒主持中央政治局聽取和討論谷牧訪歐匯報,用了近8 個小時,要點有三個: 1. 西歐五國的現代化水平主要表現在三點,第一,國民經濟高度現代化。工業交通運輸都已具備了相當高的現代化水平,而且農業的機械化程度高。第二,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資本更加集中,生產更加社會化。2. 中國已經落后很多,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第一,要加強對西歐的工作,把它當成爭取第二世界的一個重點地區。目前西歐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處于蕭條時期,產品、技術、資本都過剩,急于找出路。我們可以和他們把生意做得更大一些。第二,我們應該擴大出口,積累外匯,利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更大規模地引進技術設備。關于支付方式,采用貿易補償的辦法,或者延長延期付款時間,今后要更多使用“買方信貸”方式,引進大量的先進技術設備,來加快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第三,歐洲的現代化是一次工業革命,我們也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也必須進行這樣的工業革命。第四,必須改進經濟管理體制。第五,加強農業基礎,電力、交通先行。華國鋒說:原來認為到世紀末的22 年很快就過去了,一考察,日本搞現代化只有13 年,德國、丹麥也是十幾年。今年我們起步是 3000 萬噸鋼,日本起步時只有2200 萬噸鋼。我們可以趕上去。現在法國已經提出二十幾億美元供我使用,實際上還可以更多,50 億也可以,西德提出200 億,日本更積極。要想開一點,談判時間過長不行,要早點把項目定下來,把大單子開出來,然后一批一批地去搞。
三次匯報在中央最高領導層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大家首先覺得中國加速實現四個現代化大有希望,但是還存在很多差距和困難,需要花大力氣。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是一面鏡子,可用來照照自己是什么情況,差距有多大。華國鋒雖然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先后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和工業學大慶會議,但他心里明白,僅僅靠這些革命精神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他在聽取出訪代表團匯報時尖銳地指出:“不抓 70 年代的東西不行。我們太落后了。說是大慶式企業了,夜郎自大,就得出去看看,差得很。引進先進技術設備,要總結四三方案的經驗,步子可以再大一些。他還肯定了對寶安、珠海的外匯分成等特殊政策,當場決定明年就開始。表示設立兩個出口基地問題不簡單,要專門討論一次。谷牧建議:“采用補償貿易的辦法,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設備,大規模地開發煤炭、石油、有色金屬、非金屬礦山,爭取幾年后有相當數量的燃料、原料出口,這樣可以很快償還引進技術設備所需的費用。這種辦法對歐洲最有吸引力,對我們來講既不損害我國主權,又沒有什么風險。”華國鋒表示:“要研究一下支付方式。過去對延期付款沒有搞清楚,今天才知道還有個補償貿易,老是采取延期付款辦法,吃了一些虧。”
華國鋒要求出國考察的人共同研究,提出幾條,在國務院務虛,一面議,一面定了就辦。凡是中央原則定了的,你們就放開干。根據他的意見,1978 年7 月到9 月國務院召開了務虛會,這是醞釀對外開放的一次重要高層會議。華國鋒親自出了四個題目:引進新技術,企業管理和工業管理,計劃平衡,出口貿易問題。會議采取了暢所欲言的民主形式,對下一步對外開放問題做了比較詳細的論述和探討。其中談到的如何加強技術引進,擴大外貿出口,靈活利用國外資金等思想成為11 月中央工作會議和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對外開放國策的重要來源。根據華國鋒的提議,谷牧主持召開了三個半天的出國考察人員座談會,擬定了7 個文件,提交國務院務虛會討論。
國務院務虛會從7 月6 日下午開始,到9 月9 日結束,歷時兩個多月。李先念主持會議,華國鋒對會議十分重視,除一兩次他未參加外,均出席了會議,并作了即席發言。如7 月11 日,計委李人俊談擴大技術引進的初步設想。說中國今后8 年引進技術和裝備的規劃雖然總規模達到 180 億美元,但是與國外在這方面的投資來說,仍然差距很大,因此擴大引進是很必要的。匯報后華國鋒講話說:“關于引進國外新技術,原來我們提了一個65 億美元的方案,以后看到形勢發展好,認為可以多搞一些,提高到180 億美元。現在提出‘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這是合乎認識規律的。”
由于幾位中央主要領導人對引進工作的熱情高漲和要求加快進度,引進計劃和規模一再修改擴大,從1978 年初的180 億美元,迅速提高到 550 億美元。7 月國務院務虛會又提出:要組織國民經濟新的大躍進,要以比原來的設想更快的速度實現四個現代化,要在本世紀末實現更高程度的現代化,要放手利用外國資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會議決定了對外引進的高指標,并且一再加碼。會議總結報告提出:8 年的基本建設投資原設想4000 億元增加到5000 億元,10 年引進800 億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億美元。華國鋒要求:“十年規劃要修改調整,中國有條件加快現代化速度,在引進問題上要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
華國鋒在對外開放上表現出了大大超乎文革時期的膽量,對于對外開放基本國策順理成章地得到確立,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央領導層也產生了急躁情緒,主要表現在對引進項目缺乏論證,對國民經濟結構的比例失調缺乏重視等方面。因此,后來這次大規模引進曾經被批評為“洋躍進”。三十多年過去,回顧當年的引進高潮,應該說,盡管存在著過熱的現象,但大規模引進和利用國外技術設備、資金的方向是正確的,引進外資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一直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有專家認為,中國和印度,是1950 年代同時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兩個落后農業大國。中國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的主要原因,一是重視工業、鐵路、礦山等基礎建設,二是在1978 年比印度早幾十年就開始了大規模引進、利用外資。
事實上,華國鋒大力倡導引進外國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也注意到要循序漸進、綜合平衡。他曾經多次說過,引進時要把關,引進后要充分利用,注意引進工作的綜合平衡,掌握好引進的度。1977 年7 月26 日,他針對《關于引進新技術和進口成套設備規劃的請示報告》說:“整個外匯使用,還是要精打細算,能不進的就不進,把我們有限的外匯,用在最緊急需要的地方”,“買先進的關鍵設備”。“決心下定了,要干,出點毛病難免,但要出得少點,搞得好點,精心籌劃,計委要把關,外貿部也要把關,過一段時間再調整。” 1978 年3 月13 日,他指出:“引進也要有一個長遠打算,至少要有八年的打算,但是不定死。國際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斷變化,要加強調查研究,統籌考慮。”對于引進相同的設備時,要注意節約。過去買過的,“可以自己搞,搞不了的,可以買專利,買關鍵設備。”對于已經引進的,“要組織攻關,切實掌握技術,如有發明創造,那就更好了。引進來了,是否用了,是否用好了,要檢查。”6 月1 日,他聽取一個考察組的工作報告時,指出引進要綜合平衡,全面考慮,“要分輕重緩急,不能齊頭并進。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有個次序。”“國外引進與國內條件要平衡。有些大的項目,下決心要慎重,下了決心就能上準。這不是優柔寡斷。”“要避免萬馬奔騰”,“不能看了國外的東西都是好的,都要引進,而忽視了國內好的、先進的東西”。7 月19 日,中國建材總局白向銀在務虛會上談了關于發展建材工業的意見后,華國鋒即席發言說:“引進設備的同時要引進專利技術,這樣國內就可以加快制造。羅馬尼亞引進一套化肥裝置,目的是引進圖紙專利。中國引進13 套設備卻沒買專利,是沒有經驗。引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為了獨立自主地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如果都買,外匯平衡不了。對外開放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日本的條件是沿海,我們就不能完全照他們的方法。”
1978 年11 月10 日,中央工作會議召開,這是討論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一次重要會議。華國鋒在會議開幕式上講話說:第三世界的國家希望中國強大起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都要同我們加強聯系,多做生意,“像這樣的大好形勢,是建國以來所沒有的。這就給我們提出一個問題,要善于充分利用這種形勢,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吸收外國的技術和資金,來大大加快我們的建設速度,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未完轉下一篇)
(備注:該文摘自《炎黃春秋》雜志 2016年5期)